动力响应极快!高功率888在quattro的加持下可谓是黄金搭档,奥迪对于双离合的调教也是炉火纯青,不是当年大家口中议论的那副模样了。 指向精准,依旧是奥迪的特色手感,但是也给驾驶员保留了一定的手感,让人开着很轻松。 内饰与配置,对我来说已经完全够用甚至富裕,三区空调可以让车上的人有最舒适的温度调节,别和我说这么小个空调分区没啥用,我开20度,副驾驶26度,副驾驶的风速和吹出来的温度就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区别。9.5代的a4最主要的升级还是车机系统,放弃了中控的波轮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安卓系统的触控大屏,虽然反应速度和UI界面没法和宝马的idrive系统相比,好在实用,目前为止还没碰到其他车友说的死机情况
车辆的外观和颜色。都说旅行车的屁股大,可是这辆车的屁股一点都不大,更不臃肿。无论从侧面还是后面看上去,线条都很流畅,干练、有型。量子灰的颜色更是一眼就相中了,沉稳而又个性。有人说A4 allroad的黑色轮眉丑,但与量子灰搭在一起却十分协调。不想买一辆满大街都是车。也看了奔驰C260L和宝马3系。奔驰的内饰是真香啊,但试驾后觉得1.5T的发动机,动力是短板,油门反应有些迟滞。宝马3系各方面都不错,但外型没特点,路上跑的也太多了。之前想买奥迪A5,也是觉得它的造型好看,而且路上跑的不多。自从动了买A4 allroad的心思之后,开始留意路上的这款车,结果到目前为止在北京的马路上也就看到过三、四辆,真是少啊,哈哈哈~
老实说没啥不满意的,真要提的话,那还是选配和奥迪app。奥迪有些丰富的选装配置,但是因为涉及到配额问题导致选装后的等待时间根本无法预测,无奈只能选择现车了,我这辆是星云灰并选装了后排座椅加热、黑色钢琴烤漆内饰条和黑色行李架,后面两个不要钱,后排座椅加热是5000,想着平时长辈喜欢坐后排也能用的上就定了,当时订车正好是6月1号,上海刚刚解封,4s店为了销售可以全上海调车,把车源从其他店里调过来,也算是挺幸运的,没等多长时间~
觉得座椅偏硬,舒适性比我原来开的卡罗拉的座椅差不少,开两个小时车下来,屁股和腰都痛。
外观独特,路上少见。2022款A4 allroad的车顶行李架大多是银色的,但我买的这辆车却是黑色的,与黑色的轮眉更加相衬。对外观我很满意,不是普通三箱车,也不是多如过江之鲫的SUV。A4 allroad自称全路况车,所以它的离地间隙比一般轿车高,甚至比一些城市SUV都高,据说与奥迪Q5的离地间隙是一样的。虽然车身低一些可能看着更帅,但我买A4 allroad更看重它的通过性,我是要开着它去自驾旅行的,所以高点好,哈哈。 车灯设计:车灯造型漂亮,功能也很丰富。晚上打开大灯后,在转弯时转向一侧会有辅助照明,让驾驶员的视线更好,这个功能非常实用。在车辆变道时,轻碰转向灯拨杆,转向灯闪烁三次后会自动熄灭。这个功能也比较实用。 车身做工:车身做工很精细,没啥毛病,小毛病也没有。 车轮设计:这款轮毂设计的不难看,而且颜色偏灰,与车身颜色相得益彰。
怎么说呢,唯一的遗憾就是内饰了,刚提回家不到24小时,还没上牌就发现副驾驶的氛围灯条不亮了,OBD也没查出问题,无奈只好拆门板,还拆了驾驶侧的门板做对比,最后发现是氛围灯光纤断了一段无法导光。得,走索赔吧,等配件需要一周,小配件的价格要1200,真不愧是灯厂,连内饰灯都这么贵,好在不要钱,可是真的心疼啊 异味/异响:新车还是有点异味的,提车第一天是上海今年第一个高温日,开了100多公里后发现头疼,应该是新车味道吸多了?不过在这以后就明显好很多了,我还在车里放了个空气净化器
内饰设计中规中矩,有点落伍,与新奔驰的内饰没法比。不过中控台和车门上的原木装饰看起来还是很高级的 ,手感也不错。 ☆ 车联网:车联网刚开始两天还挺好用,后来蓝牙连接就总容易掉线,听不了两首歌就掉线了,还得反复重连,有点烦。 ☆ 氛围灯:氛围灯说是有36色可调,但我基本是选好一个颜色就不变了。效果还可以,但也没有太多感觉。 ☆ 语音控制:语音控制挺好用的,我的语音命令90%都能得到准确执行,还不错。 异味/异响:奥迪新车始终是有异味的,但这异味不是可以提醒你这是一辆新车吗,哈哈。在4S店定了车就买了炭包放在里面,到提车时已经好了一些。目前味道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屏幕/音响:B&O音响还是很棒的,在车里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仪表屏和中控屏显示效果都十分出色。触控屏的反应也很快,没有迟滞的现象。 内饰材质:内饰除了中控台的原木饰条,方向盘、档把和座椅是皮制之外,其他基本都是塑料。档把区域用的是磨砂处理,这好过烤漆处理,因为烤漆更容易留下指纹和划痕。
日常用车就我一个人,车内储物空间算是富足了,后排腿部空间尚可,我朋友说比他的标轴3系要宽敞的多 ☆ 空间设计亮点:原来的MMI波轮被一个不大不小的储物格取代,没法放手机…放放我的工作证但是正好
个人觉得乘坐空间很不错,足够用。我不喜欢太大的车,停车什么的都不方便,A4 allroad的大小对我来说正合适。 ☆ 空间设计亮点:前排座椅中间的扶手箱是浅了点,副驾前的手套箱也小了点,不过中控台方向盘左下方的储物格到是很大很深,放两个太阳镜盒在里面完全没题。 乘坐空间:前排的驾乘空间完全没问题。至于后排,基本没有人坐,即便有人坐,我觉得也是够用的,除非你是一米八以上身高。 后备厢容积:后备箱就不用说了,足够宽敞,不管是旅行还是露营,装备统统装得下。东西再多,还可以把后排放倒。这是旅行车最让人心动的地方之一吧。
因为新车还在磨合期,所以没有过急加油,不过偶尔在经过一些上坡的路段时已经能感受到它的动力储备了。 上坡动力:上坡很稳,即便以很慢的速度上陡坡,车身也是稳如泰山,不费力。 动力平顺性:选择自动驾驶模式,在低档位行驶的时候还是有顿挫感,换成舒适模式会好很多。之前开卡罗拉的时候,从来没有过顿挫感。
方向操控很不错,灵活而稳健。底盘扎实,减震舒服,但不软。 ☆ 自动泊车入位:用过一次,还挺灵敏,但需要司机变换档位、掌控速度。用的时候要把脚入在刹车上,随时控制速度,不然车子会走的有点快。 ☆ 感应后备厢:脚踢感应后备厢特别好用,每次都用脚踢,都不想用遥控器了。 刹车表现:刹车灵敏有力,但又不突兀,跟之前卡罗拉绵软悠长的刹车完全是两个感觉。
油耗:虽然是适时四驱,但是四驱肯定要比两驱耗油的,我时常上下班通勤都在市区,目前这个油耗表现我还是挺满意的
油耗:从4S店提车出来,到加油站加满油,共55升。仪表显示可以行驶580公里。把单次行驶里程表归零。第二天就开车去延庆、怀柔、密云转了四天,之后在市里又开了两天,开到630公里的时候去加了第二箱油,此时仪表显示还可以开80公里,核算下来,第一箱油开了710公里,平均百公里油耗7.7升。对于一辆磨合期的新车,这样的油耗我还是挺满意的。第二箱油加满后,仪表显示可以行驶780公里。理论上平均百公里油耗7升。目前,我开得比较小心,转速不超3000,时速不超100,没有急加速和急刹车。在市区和郊区驾驶,我选择舒适模式,山路选择自动模式。智能滑行还没用过,虽然已经在MMI中开启了智能滑行,但在驾驶中这个功能还没有自动启动过。由于疫情的原因,不论是在郊区,还是在市内,路况都非常好,没有堵车,这也是省油的一个原因吧。 城市综合油耗:目前这六百多公里大多是在郊区开的,所以城市综合油耗还无法统计。 高速综合油耗:磨合期间特意没走高速,走的都是国道和山路,所以高速油耗也没有统计。
除了座椅和空调差点意思之外,其他方面都比较满意。全车无钥匙进入,还是很便捷的。 座椅加热:这个功能特别实用。我们去喇叭沟门那天阴天下雨,气温很低,估计10度左右。从山上下来,两个人冻的够呛,上车后打开座椅加热,感觉重回人间。 座椅舒适性:座椅感觉比我之前开的卡罗拉硬了不少,第一天开了两个多小时的车,下车后觉得屁股和腰都痛。在考虑之后要不要加个座垫、腰靠之类的。前排两个座椅都有电动调节和腰部支撑调节,而且座椅向后放倒的幅度很大,几乎可以放平,躺在上面休息很舒服。不过座驾位没有座椅记忆,差评。 车内噪音/异味:车辆的隔音不错,摇上车窗,顿时会感觉清静很多。到目前,最高速度我也没有起过100,在这种情况下感觉车辆的静谧性很好。 空调效果:空调用过两次制冷,即便开到最大,感觉制冷速度也不及我原来的卡罗拉。还是喜欢空调的实体按键设计。 悬架减震舒适性:减震很舒服,给人一种厚重踏实的感觉。过个减速带什么的,既能感觉到路面的状况,又不会觉得颠簸。
这车有点小贵,据说这个价格可以买宝马5系,或者X3了,而且比国产A4L的顶配还贵了不少,所以性价比不是很高。 购车:裸车35.3万,加上税金、保险、装饰什么的价格奔41万了。这个价格可选择的车很多,性价比比它高的车也有很多。但谁让我就相中它了呢,唉~ 保养维护:4S店不送保养。销售顾问说小保一次1300-1500元。等到首保的时候再问问有啥优惠活动吧。 品牌评价:个人觉得奔驰和宝马品牌对我来说有点张扬,奥迪品牌刚刚好,有品质,又内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