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拿V1最让我满意的是它纯电驱动带来的平稳安静。这车起步加速都很线性,几乎没什么抖动,能很好地保护车内的一些东西,而且进出一些对噪音控制严格的拍摄场地,它的安静表现也让我们省了不少心,不会打扰到别人。
这辆大拿V1最让我称心的是它在能源开销上的表现,几乎只用电,加上维护项目少,日常持有成本控制得非常好,用起来没什么经济压力。我平时需要运送一些社区活动物资和回收的旧物,能有这么一台经济的帮手,确实减轻了不少负担。
最满意的是在城市里开他那种游刃有余的感觉。别看它是个厢货的底子,但开起来完全没有传统油车那种笨重感。电门踩下去,动力响应特别直接,提速也可以,让我在车流中穿梭或者并线超车时都信心满满。尤其是在一些需要频繁启停的路段,那种安静平顺的过渡,真是开油车体会不到的惬意,感觉工作效率都高了不少。
最满意的是这车在城市里穿梭的灵活性和纯电带来的低成本。短轴低顶的设计让它在拥挤的市区或者一些限高的小区、地下车库通行无压力,掉头、停车都比想象中方便。而且纯电驱动,起步加速轻快安静,日常运营成本比油车省太多了,对于我这种主要在市区内做短途配送的来说,真是实实在在的省钱。
灵活性还不错,买之前总担心去哪都受限,现在开了那么多发现挺灵活的,灵活可以总结为两点吧,一方面电车起步比较快,红绿灯总能快人一步。另外就是这短轴版在城区掉头、钻小巷子比较灵活。这车用起来成本也比较低,我主要在市区内送货,基本一天一充,比烧油省得多。
这车最让我舒心的是它在市区里那种安静的感觉还有开他的低成本性。我主要给一些精品咖啡馆和老客户送自家烘焙的咖啡豆,有时候也送些小型的咖啡机具。开着大拿V1去,尤其是一些开在安静街区或者对环境有要求的店铺,电车这种几乎无声的进出,感觉更符合我们这种精品咖啡的调调,客户也觉得我们挺注重细节的。而且,每天这么跑下来,电费确实比油车省了一大截。
这辆大拿V1最让我安心的,是它电驱动系统那种极为平顺的动力输出特性,加速减速都如丝般顺滑,基本杜绝了行车中因顿挫造成的货物位移。
最让我舒心的是这车彻底把我从每天盯着油价涨跌的焦虑中解放出来了。以前开油车跑业务,油费是大头,现在换了大拿V1,晚上回家插上充电枪,一度电几毛钱,确实省很多。而且在市区里跑,电动机那种安静又直接的动力输出,让我在拥堵的早晚高峰心情都平和了不少,不用再听着发动机嗡嗡响心烦意乱。
我是干活动摄影的,最满意的就是侧滑门开口够大,有时候活动场地停车位挤,从侧面搬东西比尾门还方便。有次外拍临时要找素材,直接在后舱打开笔记本就能干活,感觉就像个移动的小基地,干活效率都高了。
最让我满意的是这台大拿V1在城市复杂环境下的通过性和纯电带来的低调安静。我们店经常需要给一些位于老城区或者限行区域内的摄影工作室、活动现场配送器材。短轴低顶的设计,让它在面对那些狭窄的街道、限高2米左右的地下车库时,几乎是畅行无阻的,比之前用油车配送时要从容太多了。而且纯电驱动,进出一些对噪音有要求的高档小区或写字楼也显得更专业、不扰民。
这台大拿V1最让我觉得实用的是它后厢的装载灵活性。地板几乎是全平的,放大件物品或者不规则形状的东西特别方便,不用太担心磕碰或者放不稳。侧滑门开口宽度也不错,有时候在狭窄地方临时装卸一些园艺材料或者DIY的半成品,效率很高。
最满意的就是车上的空间,真的是特别的大,整个后面都是货箱,可以带来一个很好的使用效果,有的时候赶路,在后面休息,也没有问题。
最满意的一点就是车辆的性价比了,因为价格实在是很优惠,然后还有补贴,还有购置税的减免,竞争能力很强。
后部载物区的平整度和高度都挺合适,我有一些怕磕碰的电器,只要稍加衬垫固定,运输起来就特别安稳。加上电动车行驶时那种特有的低震动感,对运输一些敏感器材来说,真是帮了大忙,让我能安心地把它们带到各个场地。
最满意的就是车辆的性价比,因为用途特别的大,能适应多种的使用效果,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不用买那么多车了。
最满意的就是车辆的性价比,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对比,使用的效果都很好,特别是空间以及续航。
最满意的地方就是车辆的空间,但从外观上面看,空间上面可能不是特别的大,要是打开后车门,空间一下子就展现出来了。
空间感挺不错的,毕竟买这个车,主要就是为了空间。只有空间够用了,才能带来很好得使用,这一点很重要。
内饰的用料选择上,比如仪表台和门板上方,虽然耐磨,但触感偏硬,少了点温馨感。要是能多用些软包材质,整体氛围会好不少。
高速行驶时,如果速度超过90公里/小时,风噪会变得比较明显。市区开没这感觉,但偶尔跑快速路还是能体会到。
那个车门关闭的声音,总感觉少了一点厚重感,有点空。虽然不影响密封性啥的,但听习惯了以前车那种“嘭”的沉闷关门声,大拿V1这个略显单薄的“啪嗒”声,总觉得少了一丝高级感或者说安全感。
原车状态下的货舱内部,除了几个基本的固定点,几乎没有什么标准化的分隔或储物设计,感觉挺不方便的。
那个主驾驶座椅的调节选项有点太基础了。我个子稍微高一点,长时间开车总感觉腰部支撑不太够。
要说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内饰的塑料感太强了。中控台看着还行,但手一摸,硬邦邦的,跟它快20万的身价有点不搭。
那个充电口的位置设计在车头LOGO下方,虽然充电时挺方便,但总感觉那个盖板的做工和质感有点一般,每次打开关闭都小心翼翼的,担心用久了或者不小心磕碰到会不会容易损坏。
车子的轮毂罩设计感觉有点普通,而且是塑料的,不小心剐蹭到路边很容易留下痕迹,显得不够精致。
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部分地区,充电不是特别方便,充电桩没有普及率那么高,别人是小的县城或者是乡村。
要是说不满意,那就是车辆的塑料感比较强,塑料的味道也比较强,再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不太满意的地方就是车辆的外观,我觉得是有点过于卡通化了,应该更商务一些,效果更好。
不满意的地方还是车里的这个倒车影像有时候感觉有点卡顿,不过有就比没有方便多了。
没送充电桩,影响了性价比。在家里充电不是很方便,自己没想买,主要是要控制成本。
目前还没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如果非要说出一点来的话,那就是配置不算是太高,但回头想想,毕竟是货车,要那么高配置,有何用。
这车的外观还是可以的,挺符合我们幕后工作车的低调实用风格。关键是车身高度,进出多数商业楼宇的地下车库都没什么压力,这点在市区作业时很关键。
车身造型是那种很标准的厢式设计,不张扬,停在任何地方都显得比较得体。我选的素色车身,也方便后续根据需要贴一些社区活动的宣传贴纸。漆面做工感觉也还行,日常小的擦碰不太容易留下明显痕迹,整体给人一种皮实耐用的印象。
外观造型我觉得挺有亲和力的,不像有些工具车那么硬。车头圆润饱满,大灯造型也挺精神。车身侧面的线条简洁流畅,没有多余的装饰,一切以实用为主。整体观感挺协调的,开在路上不会觉得突兀。
外观设计简洁大方,挺有辨识度的。车头造型比较圆润,看起来不那么工具车。车身线条流畅,短轴低顶显得比较精干。整体来说,作为一款功能性为主的车型,这个外观设计还是挺耐看的。
外观就是个干活车的样子,方方正正,谈不上好看,白色车身也比较耐脏,方便贴点广告啥的。短轴版看着还算协调,不笨重。
外观设计比较简洁,没什么花哨的装饰,看着挺务实的,符合工具车的定位。车身线条还算流畅,不会觉得很笨重。虽然说在外面汽车中不算外观出色的,但是在客车里真的算是高颜值了。
车辆的外观线条简洁,整体轮廓显得专业且不失现代感,开到客户的公司或工厂,形象上是过关的。
外观我挺满意的,属于那种耐看又实用的类型。车头设计比较简洁,没有过多复杂的线条,看着挺精神。车身侧面方方正正,也是为了空间最大化服务。
外观设计简洁干练,挺有现代感的。车头造型比较有特色,少了一些传统货车的工具感,多了几分时尚气息。车身尺寸紧凑,配合短轴低顶的设计,看起来非常灵活。
整体造型方正实用,符合这类车的定位。车漆的光泽度保持得还行。就是前面说的轮毂罩部分稍显逊色,拉低了一点整体的视觉效果。如果这块能改进,外观的整体评分还能再高些。线条比较简洁,平时也容易清洗。
整车外形设计得比较中规中矩,是一种务实的风格,没有太多花哨元素,反而让它能适应各种场合,无论是去乡下还是正式点的地方,都不会显得突兀。车身接缝处理也比较均匀,整体做工对得起它的定位。
前脸造型一眼看上去比较好让人接受,没有那么个性的感觉,封闭式的设计还有大灯设计的都挺好看的,侧面看也都很个性,还是不错的,就是不耐脏啊。
虽然内饰材质手感可以再提升,但整体布局还是挺合理的,常用按键操作方便。储物格虽然不算特别丰富,但深度还可以,放些工作用的杂物比如测光表、备用电池什么的够用。主要是耐用性看着不错,适合我们这种工具用途。
驾驶舱的功能布局以实用为先,常用的控制开关都在顺手的位置,不需要太多时间去适应。材质虽然朴素,但接缝处理得还可以,也没有什么异味。对于我这种主要看重车辆工具属性的人来说,这样的内饰挺好,耐脏又好清洁。
仪表盘是全液晶的,显示信息丰富,科技感比传统指针仪表强不少。座椅是织物材质,夏天透气性好,冬天也不会太冰凉。储物格设计得比较人性化,票据、水杯、手机都有合适的地方放。如果能在经常接触的地方多用些软性包裹,档次感会提升不少。
内饰就是典型的实用风格,以硬塑料为主,但好处是耐磨耐脏,适合我这种工作车的定位。仪表盘显示信息也挺全的。座椅是织物的,坐着还算舒服。储物空间设计得比较合理。如果能多一些软性材质包裹,触感会更好些。
内饰材质就比较普通了,大面积硬塑料,毕竟价格和定位在这。但是都挺耐用的,开到现在也跑了不少,车内没有感觉到哪个部位出问题,座椅透气性还行,就是坐久了感觉腰部支撑一般,自己加了个腰靠。
驾驶舱的设计注重功能优先,各类仪表信息读取清晰,控制按键阻尼感适中,操作手感不错。虽然不是豪华取向,但材质的耐用度看起来很高,适合我这种经常需要装卸工具和设备的工作场景,不必过分小心翼翼。
内饰风格就是一切从简,实用至上。中控台的布局一目了然,常用的按键都比较大,方便操作。座椅坐着倒也算舒服吧,现在天热织物的座椅也没有闷汗,如果中控屏幕能再大一点,或者分辨率再高一些,视觉效果会更好。
设计布局挺常规的,功能按键都在熟悉的位置。大部分地方都是硬塑料,好在耐磨耐脏,符合它工具车的定位,平时随便擦擦就行。
座椅材质虽然普通,但包裹性和支撑性还不错,短途驾驶舒适度可以保证。车内大部分区域是硬塑料材质,好处是耐磨耐刮,适合我们这种经常搬运器材的工作环境。而且选装了12.3寸的屏幕,看导航刷视频也都不错。如果能在一些细节上,比如门板扶手或者方向盘材质上有所提升,体验会更好。
内饰设计虽然简单,但各种功能按键布局清晰明了,上手很快。材质方面以硬塑料为主,好处就是耐磨耐脏,我平时拉些工具、泥土盆栽什么的,弄脏了用湿布一擦就行,打理起来不费心。
车厢内部的设计思路很明确,就是实用至上。买的时候感觉有点单调所以又加装了12.3寸的车机,让车里也多了一点科技感。各种控制按键的布局也一目了然,操作起来很直观。
车内的做工用料都很不错,我一上车对内饰就很喜欢,尤其是座椅宽厚并且坐着很舒服,侧面还有中控设计的也很舒服,绝对是很用心的内饰设计了。
别看它叫短轴低顶,后厢的实际装载能力还是挺让我认可的。几个大号的器材箱、一堆灯架和三脚架、背景布卷筒都能妥善安放。地板平整,我铺了层防滑垫,器材码放起来很稳。侧滑门开口够大,搬运一些体积稍大的柔光箱或者滑轨也方便多了。
厢体内部的容积相当可观,几乎没有多余的凸起,放大尺寸的箱子或者不规则的物品非常得力。上次放了几十个标准纸箱都能轻松容纳。侧拉门和尾门组合起来,无论从哪个方向取放货物都挺便捷。
空间设计真是小身材,大肚量的典范。驾驶舱的视野非常开阔,坐姿也高,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对观察路况帮助很大。后厢内部方方正正,几乎没有被轮拱侵占太多空间,装载效率极高。而且,它那个后开门槛离地高度设计得挺合理的,我这种个子不高的,搬运稍微重一点的货品也不至于太费力。
空间利用率可以,别看是短轴低顶,后厢的装载空间非常规整、平坦,能码放不少标准尺寸的货箱。侧滑门开口也挺大的,上下货方便。驾驶室的空间也够用,我1米75的个子坐进去不觉得压抑,视野开阔。一些小的储物格设计也挺实用,放手机、票据啥的都很顺手。
这个车主打的就是空间,平常带朋友出去玩,或者放几个送货用的周转箱、工具包绰绰有余,地台不高,搬东西不费劲。
空间挺不错的,这也是买这个车的原因,为了防止运输途中晃动损坏设备,我用那种可调节的货架杆简单分隔了一下空间,豆子归豆子,设备归设备,挺稳当。短轴低顶对我来说足够了,太高了进一些老小区的地下车库反而麻烦。
整体的立方米数是够用的,我那些大大小小的检测设备和工具箱都能塞进去。但内部的灵活性和原生规整能力稍欠火候。比如侧壁要是能预留更多可调隔板的卡槽,或者提供些更经济实用的原厂储物方案选项就好了。现在这样,大件还好,零散的小件设备就得自己想办法归置。
本身空间就很大了,而且比较方正通透。后厢内部几乎没什么突起和弧度,装货的时候特别好利用,每一寸空间都能塞得满满当当。我主要是送一些定制的礼盒,那些怕压怕变形的东西,放在这里面特别稳当。而且驾驶室头顶空间很足,完全没有压抑感,视野也好,观察路况很方便。
空间绝对是这车的核心价值,别看是短轴版,但车高在那摆着,我在后舱稍微低点头就能站直,整理器材或者临时换个衣服都方便。
后厢方正规整,我定制了一些带有软隔断的器材箱,可以把相机、镜头、灯光、三脚架等分门别类地稳妥放置,避免运输途中的碰撞。侧滑门的开口宽度和高度都很理想,即使是体积稍大的灯架或者背景轴也能比较轻松地搬运。驾驶室的储物格也挺实用,放些租赁合同、备用电池、充电线什么的很方便。
虽然是短轴低顶版,但内部垂直空间比预想的要好些,一些不太高的绿植或者DIY书架成品,小心点都能立着放进去。驾驶舱的头部空间也挺宽裕,我1米75的身高坐进去不觉得压抑,视野也还行。
这车的内部容积对于我个人来说挺够用的,驾驶位空间大坐着不压抑,市区堵车的时候还能稍微活动一下身子,存储空间也不错除了特大件基本上都能装进去。关键是它的开口设计,无论是侧门还是尾门,搬运大件设备时都比较得心应手,不会觉得特别局促。
空间真的很满意,因为有特别好的使用效果。我相信买这台车的人,大多数都是奔着空间去的。
对于大拿的空间我还是很满意的,尤其是一上车坐下简直完美,驾驶空间非常的舒服,后面座椅也是很宽松,空间方面还是很打动我的地方。
空间还是很不错的,使用完全没有问题,我觉得这个车有很好的改装潜力,可以试一试。
别看车子的高度不高,完全不顶头,我的身高180,一点问题都没有。货箱也很能装东西,就算是搬家,也能够应对。
空间是真的很大,不但乘坐的空间大,储物的空间和后备厢都很不错,完全能够满足使用。
电车的动力确实比油车强,那么大个车起步和加速都挺有劲的,而且因为车身相对紧凑,加上方向盘指向性还不错,在一些老城区狭窄的街道里挪车或者掉头,都比想象中要灵活。
在城市里穿行,这车的动力响应和平顺性是值得肯定的,转向也算轻便。市区通勤的舒适度是不错的。
在市区里开感觉方向盘的转向手感很轻巧,指向也比较精准,掉头或者在狭窄的巷子里挪车都很灵活。电动机的动力输出非常线性,加速时那种持续不断的推背感,让人感觉动力储备很足。
开起来比传统燃油小货车舒服多了。电动机起步响应快,加速线性平顺,没有换挡顿挫感。方向盘转向力度轻盈,指向性也还可以,在市区里穿梭很灵活。底盘调校虽然还是偏向载重,但过一些小颠簸时,处理得比预想中要好,不会有特别生硬的冲击。
开起来比油车平顺多了,适合在城里频繁启停、转向。 弯路/并线稳定性:底盘感觉还行,拉点货过坎不算颠得厉害。主要是安静,一天跑下来没那么累心。
电门响应挺直接的,红绿灯起步不拖沓,在市区里跟车变道都还算灵活。方向盘手感偏轻,女孩子开应该也没问题。底盘整体感还行,过一些井盖或者小坑洼,处理得不算生硬,毕竟送的咖啡豆和设备也不能太颠。
在城市路况下,这台车的操控指向清晰,车身循迹性也不错,加上电驱动的即时响应,让我在车流中并线或避让都感觉挺有把握。座椅的支撑性比我预想的要好,连续开一两个小时到客户那里,也不会觉得特别疲劳。
虽然车不小,但是开起来挺灵巧稳健的。在市区里,它的转弯半径比我预想的小,穿梭在一些老旧小区或者狭窄的配送点特别得心应手。起步加速非常轻快,红绿灯起步也不错。虽然是偏工具用车,但它的底盘在过一些井盖或者小的坑洼时,并不会有很生硬的跳动,有一定的韧性。
开起来比想象中轻快,市区里起步、跟车挺溜,没有开传统油车那种笨重感。 方向盘轻重:方向盘很轻,掉头、揉库什么的很轻松,适合在城市里穿梭。
驾驶起来可以用轻快来形容。电动机的扭矩输出直接且平顺,起步加速毫不拖沓,在需要快速响应的城市路况中非常得心应手。方向盘转向手感轻盈,指向性也比较清晰,即使满载器材,在拥挤的车流中穿梭或者并线超车也感觉很有信心。
电车起步的平顺和安静是油车比不了的,尤其在市区走走停停,这种顺畅感让心情都好了不少。车子转弯半径小,日常在一些老旧小区或者建材市场里腾挪转向,感觉很轻便,不像开个大车那么有压力。
在城市里驾驶,这台大拿V1的电门响应十分敏捷且易于掌控,加速过程非常线性,没有突兀感,这对保证车内器材稳定很重要。转向系统也比较轻巧,日常在市区穿梭或者进入一些空间有限的地方,都还算从容。
驾驶起来很轻,这是由于纯电的原因,动力上没有损耗,加速踏板也很灵敏看起来比较稳。
动力上开车这么长时间我觉得还不错,正常开车出行也都很轻盈,车好开稳定性好,总的来说品质是很不错的。
虽然开的时间不长,3000多公里,但我是发现了,电动机的动力是真不错,完全没有顿挫感,跑起来轻轻松松的。
刚刚在驾驶的时候不是很适应,因为这是第一次开电车,没有发动机的声音,有感觉心里不踏实。但动力情况,没什么问题。
标称续航日常用是足够的。我主要在市内及周边活动,一天跑好多地方,满电出发,晚上回来通常还有不少余量,心理上挺踏实的。偶尔要跑远点的地方,提前规划好,基本上也不会担心续航问题。
单次充电后的行程能力基本能满足我几天的零散使用需求,仪表显示的预估里程和实际消耗也比较接近,很少出现大幅偏差,让我能比较放心地安排出行计划。就算是连续几天有活动需要各处跑,提前一晚充满也就安心了。
续航表现基本符合我的日常运营半径。我平时主要在市区内跑,红绿灯多,偶尔开开空调,大概能稳定跑到240到250公里左右。我觉得对于一台需要频繁启停、偶尔还要承担一定载重的车来说,这个续航水平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主要是在市区内跑,不开空调,温柔驾驶的话,实际续航能接近官方数值。对于我每天固定的配送路线和业务范围来说,这个续航里程是够用的,基本能满足一天的工作需求,晚上回去充电也方便。
这车续航还行吧,我算是经历了夏天经历了冬天,买车的时候天正热,天天开空调,之后又经历了冬天,天天开暖风,不论冬天夏天续航基本上都在二百四十多。
我每天的配送路线不完全固定,但基本都在市区和近郊,一天下来大概跑120-160公里。夏天开空调,或者偶尔有个急单跑远一点,实际能跑240公里左右,就需要规划下充电了。我在仓库装了充电桩,一般都是晚上回来充,早上满电出发,日常够用。
电池的实际续行表现和表显预估比较吻合,这让我在规划拜访多个客户的路线时心里更有底。通常在市区内跑一天,覆盖三到四个点,晚间回程后电量都还有比较安全的余量,补能安排可以很从容。
不开空调温柔点开,能跑二百四五,开空调或者载重多会再少一些。目前我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和近郊,这个续航能力足够我跑完一天的订单,晚上回家准时充电就行。关键是电耗控制得还不错,算下来每公里成本很低。
我主要在市区及周边跑活动,夏天空调开得猛,冬天暖风也耗电,满电实际跑下来,我心里有底的里程大概就是240-250km之间。一般一天跑一两个活动地点,里程都在100km以内,回家充电桩一插,第二天又是满电。所以日常通勤、市内拍摄任务是完全够用的。
续航表现完全能满足我们日常的配送需求。我日常主要在市区内进行点对点的器材配送,平均一天下来也就跑一百多公里,所以实际综合路况能跑240km左右的续航对我来说绰绰有余。晚上回到店里或者家里充电也很方便,基本上一天一充或者两天一充就够了,电耗也比较稳定,运营成本控制得很好。
日常主要在市区内跑,偶尔去趟郊区的花卉市场或者木材厂,240公里的续航能力应付这些场景是足够的。基本上一周充两次电,只要提前规划好,基本没什么续航方面的顾虑。
日常在市区内跑跑,这车的电池续行能力是够应付的,一般也不需要每天都补能。而且也经历过冬天,续航衰减不算厉害,整体续航是很合格的。
其实续航我是挺知足了,实际公里数还不错,充电也都很方便,正常吃个午饭或者是休息一会就能充满,现在开空调对续航也没有什么影响。
续航还能达到使用的效果,充满电能够跑250公里以上,主要就是充电速度快,不用担心续航情况。
续航可以达到240公里,我挺满意的,买也快3个月了,当天还没有跑没电过,基本上都是200公里左右。
续航挺满意的,只要不跑长途问题都不大,跑长途的话,要注意好电量,也没什么问题。
综合来看,这台大拿V1作为器材车,性价比是很突出的。初期投入在纯电车型里算合理的,关键是后续的电费和保养成本控制得好。它提供的装载能力和城市通行的便利性,实实在在提升了工作效率。
考虑到它的载物能力、纯电动的低廉使用花销,以及购买时的价格,整体算下来,这辆大拿V1对于有实际装载需求的用户而言,是一笔划算的投入。它很好地平衡了功能与成本,让我能更从容地参与一些公益事务。
虽然这车的价格可能不算特别有优势,但是能源成本和保养成本还不错,后期也能省点钱,而且它作为新能源货车,在某些城市享有优先路权或者通行便利,也算是他的一个价值点。
性价比我觉得挺高的。虽然初始购车价比同级别油车贵一些,但考虑到后期的低运营成本,以及在一些城市能享受到的路权便利,长期算下来还是很划算的。对于业务量稳定、主要在市区运营的用户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对我这种特定用途来说,考虑到运营成本和驾驶便利性,这笔账算下来还行。如果跑长途多,那肯定不合适。
当时选这车,主要是看中它的纯电身份,能省不少运营成本,而且在市区跑很多路段不限行。这个价格买一个能拉货、形象也还过得去、后期费用低的纯电小厢货,我觉得挺不错。
综合考量其购置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能源费用,以及它为我工作带来的极大便利性和专业形象的潜在提升,我认为这台大拿V1的整体价值非常突出。
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看,这台大拿V1的性价比非常高。而且它能上绿牌,在一些限行城市畅通无阻,这对我们做配送的来说,时间就是金钱。综合考虑下来,我觉得这笔投资很划算,能帮我更好地拓展业务。
当时对比了一圈,市面上纯电、空间灵活、能合法拆卸座椅当货舱用、又能上绿牌的车型,选择真不多。要么是纯货运版内饰太简陋,要么是MPV价格更高空间还不一定这么方正规整。对我这种需要特定大空间、又想享受绿牌政策的自由职业者来说,它解决了我的核心痛点。
从我们器材租赁业务的运营角度来看,大拿V1的性价比还可以。纯电驱动带来的低廉能源成本和极简的保养需求,大大降低了日常运营开销。它灵活的车身和高效的装载空间,提升了我们的配送效率。
十几万的价格能买到这样一台纯电的厢式车,能拉货能代步,关键是后期使用成本低,电费比油费省太多,保养也简单。对于我这种喜欢自己动手做东西,经常需要拉点材料的人来说,这车的实用价值很高,感觉挺值的。
购车费用在可接受范围内,日常的电能消耗和极少的保养需求,大大降低了我的运营成本,能让我们把更多精力放在别的地方。
作为司机肯定是想要一辆空间舒适一点的,最后选来选去看中大拿,各个方面都比较满足我的需求,续航也都比较好